仙桃长安网

长安 头条

-2020-

12/08

10:43

编辑:本站

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仙桃市2020年“12·4”国家宪法日专题

凝聚普法强大合力 加快依法治市进程

“七五”普法启动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普法与法治并举,把普法和依法治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加强领导,强化力度,刚化措施,优化机制,实化效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大力推进法治仙桃建设,圆满完成了“七五”普法各项工作任务,为推进平安法治仙桃建设、促进仙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法律保障。2016年以来,我市先后被授予“2011-2015年全国法治教育先进县(市)”、“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我市举行2020年“宪法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

一、压实责任,紧盯体系建设,强化法治建设保障

1、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四大家”相关领导任副组长、40多个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各地各部门均成立由“一把手”负总责的“七五”普法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做到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全市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格局。
  2、健全机制,强化工作保障。研究制定《仙桃市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明确普法任务、普法对象、工作要求和实施步骤,并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作出《“七五”普法决议》。每年年初制定下发《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和部门普法责任清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各镇办和普法成员单位签订普法责任状,推动了普法工作向“全社会合唱”转变。
  3、明职追责,强化执行保障。一是强化检查督办。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每年安排专题听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市人大、市政协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审议评议。二是强化考核结账。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全市各地各单位和领导班子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建立主要领导法治工作实绩档案,将考核结果直接记入实绩档案,作为评先表模、升迁去留的重要依据。
  4、加大投入,强化资金保障。市、镇两级围绕“七五”普法目标任务,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为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费保障。“七五”普法以来,市财政累计投入普法专项经费1100多万元,其中投入“律师进村”顾问费用900多万元,并呈每年递增趋势。

▲市委书记周志红主持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二、围绕中心,服务发展需求,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1、主动作为,服务经济发展。一是围绕重点企业开展联企服务。全面落实法律顾问制度工作全覆盖,组建法律顾问团为政府依法决策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并为分管经济、维稳工作的领导每人配备一名法律顾问。成立仙桃沔商总会律师服务团,聘请51名律师作为常年法律顾问,为各地沔商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不断创新政法干警联企服务机制,畅通“绿色服务通道”,免费提供法律体检和服务。“七五”普法以来,全市政法机关共走访企业总数400多家,走访对象3752人次,发放法律宣传资料37000余册,举办法治讲座432场次,参与职工30000多名,办理各类涉企案件2640件(其中涉企工亡案件165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917亿元。二是聚焦热点问题开展主动服务。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动介入拆迁拆违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特别是全力参与全市“一号工程”——重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宣传引导等工作,为党委政府办成大事、办好实事、办妥难事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三是紧盯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服务。集中开展食药打假“利剑行动”、药品及医疗美容市场整治“刀锋行动”、打击传销联合执法行动、惩治老赖“春雷行动”“烈焰行动”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全力参与“反诈禁毒、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组织开展大规模、多渠道、全方位的普法宣传教育,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氛围。
  2、打造品牌,服务民生大局。一是打造法律服务品牌。将“12348”法律服务热线升级改造为集法律咨询、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综合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热线平台,实行24小时全天候服务。二是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加大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并实现全市村居及相关单位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方便法律援助对象办理援助事宜,做到了应援尽援。“七五”普法以来,法律援助中心每年接待来电来访6000以上,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700多件,办理其他法律援助事项7000余件。
  3、化解矛盾,提供法律保障。一是坚持个案普法。大力开展各类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普法宣传工作,每月每季及重要节点进行矛盾纠纷大排查,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七五”普法以来,每年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000余件。二是参与信访维稳。始终坚持律师信访接待制度,安排律师参与领导大接访,参与处置涉法信访案件,受理信访涉法诉求,为老百姓答疑释惑,替政府分忧解难。三是做好社区矫正对象宣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社区矫正法》,将社矫和安置帮教工作纳入地方大综治工作体系统筹安排和考核,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衔接配合,社区矫正规范化水平得到提升,全市在册618名全部依法管控到位,社矫对象解矫后重新犯罪率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仙桃市成立法学之乡建设基金会,为仙桃籍法学专业大学生颁发奖金

三、突出重点,精准分类普法,务求法治宣传实效

1、突出重点内容普法。一是抓好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习宣传。通过专题学习会、报告会、研讨会、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迅速掀起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和重要讲话精神“大学习大培训大研讨”热潮。二是抓好宪法学习宣传。先后邀请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明楷,宪法界权威专家、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叶中分别作专题辅导讲座。三是抓好民法典学习宣传。及时成立民法典普法宣讲团,组织开展以“崇尚法典精神·共筑美好生活”为主题的专项法治宣传活动,全市市镇村三级联动掀起民法典学习热潮。全市22个镇(办、场、园、区)74家单位组织开展民法典专题学习讲座728多场次,各中小学校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讲座169多场次,对30多家规上企业集中开展了专场民法典进企业宣讲活动。
  2、突出重点对象普法。一是突出领导干部、国家公职人员抓关键少数。“七五”普法以来,全市共举办各类领导干部培训班17期,普法学法“大讲堂”9期,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10次,开展“十百千万”法治讲座260多场次,组织法律知识考试和竞赛195多场,15000名党员干部参学参考,参考率和合格率达100%。二是突出青少年抓重点对象。“七五”普法以来,全市开展“开学法治第一课”156场次,举办法治讲座、上法治课195余场次,组织学生庭审观摩20次,举办“模拟法庭”20场次,受教育师生达4万多人次。三是突出村(居)民抓社会主体。“七五”普法以来,全市村(社区)共培育“法律明白人”3000余人次,开办法治专栏3600多个,举办各类法治讲座、法治培训3000余场次,无偿为村(社区)居民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00多件,接受法律咨询5万余人次。四是突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抓市场主体。共举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治讲座130多场,解答法律咨询3900余次,为企业办理诉讼法律事务2340余件。
  3、突出重点活动普法。一是抓好疫情防控法治宣传活动。疫情防控期间,对全市732个村居、社区进行了广播、村村响的“大喇叭”和法治宣传车辆流动循环播放与防疫相关的政策法规知识音频,200多个法治文化广场(公园、长廊)等法治文化阵地张贴防疫宣传资料、宣传标语,宣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20000多名党员干部奔走一线进行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疫情防控与职能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二是抓好精准扶贫法治宣传活动。以每月主题党日活动、精准扶贫活动等为载体,深入开展“送法下乡”“送法进贫困户”活动,大力宣传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尤其是涉及扶贫工程项目、扶贫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仙桃籍著名民法大师王利明教授为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民法典专题辅导报告

四、求新求变,创新形式载体,营造浓厚法治氛围

1、打造普法平台,扩大宣传覆盖面。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及短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法治平台,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七五”普法以来,在仙桃日报开办“法治仙桃”240期,在广播电台《田园直通车》栏目开办“律师说法”60期,“法在身边”60期,在仙桃周刊开办“胡老师信箱”240期,每年印发《仙桃市司法局致全市人民的一封信》7万多份。同时,通过现场网络直播,零距离普法和接受监督。
  2、开展主题活动,增强普法针对性。以3.15消费者权益日、4.15国家法规宣传日、6.25全国土地日、12.4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为载体,组织开展各类声势浩大、有声有色的法治主题宣传活动,实现了主题活动与法治教育同步宣传、一体推进。
  3、突出工作亮点,推进普法品牌化。组建法治宣讲团,围绕宪法宣传、金融风险防范、扫黑除恶及与“三事故”“三纠纷”“三关系”“一维权”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全市开展“十百千万”法治宣讲及“首席律师送法进村”活动,并制作法治宣传展板100多块在全市镇办巡展,在全市掀起了法治宣传高潮。
  4、培育法治文化,提高文化引领力。坚持建设法治文化和提高法治素养并重,注重挖掘我市皮影、花鼓戏、彩船、狮子、龙灯等仙桃特色传统民间文艺特色,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七五”普法以来,我市积极打造省级四星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沔阳公园”,新建乡镇法治文化广场、长廊50多个、村(社区)和企业法律图书室800多家,创作法治宣传公益广告、法治文化摄影书画等优秀作品100多件。

▲仙桃市组织2020年行政执法骨干示范培训会

五、普治并举,做到学用结合,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1、推进依法行政。一是严格依法决策。各级党委政府严格执行各项决策制度,听取法律顾问、法律专家的意见建议,对重大事项举行决策听证会,充分保障公众对政府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政府决策质量明显提高。二是严格规范执法。全市46个执法单位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普遍建立了干部学法、问责追责等8项工作制度,文明执法意识明显提升。三是强化监督考核。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并对全市46家职能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仅保留28个职能部门298项行政审批事项,并依法公开公示。对各部门依法行政情况,市政府每年确定10个部门接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视察和评议,评议结果直接纳入部门年终考核范畴。同时,通过全媒体问政活动强化社会监督,推动政府各职能部门听民意、促工作、转作风。
  2、开展法治创建。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持续深入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活动,实现法治宣传教育效果和社会治理法治水平同步提升。目前,我市已创建省级法治文化主题公园1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市级法治示范单位26个、法治示范企业和守合同重信用企业33个。

延伸阅读

解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
  一、明确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之所以十分重要,首先在于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重要讲话中精辟概括的“十一个坚持”:
  1、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4、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5、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7、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8、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9、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10、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11、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这“十一个坚持”,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和工作部署,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三、重要时间节点召开的重要会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出了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动员令。那么,夺取新胜利靠什么保障?靠什么护航“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当然要靠法治。
  法治,是规范,是保障,具有基础性地位。就“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言,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可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迫切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四、发出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动员令”
  这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好抓实的重点任务,提出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举措,发出了建设更高水平法治中国的动员令。
  从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看,我们之所以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我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从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来看,正是因为我们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只有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才能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五、着力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
  补短板、填空白、强弱项,这次会议明确,未来法治中国建设,要以解决法治领域突出问题为着力点。
  立法: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法,健全国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法治政府建设: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司法: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普法: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关于民法典,这些知识你了解吗?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关于民法典的历史发展以及它将如何我们影响的生活,你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民法典?
  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司法关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条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有的民法典会酌采习惯法作为补充规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规定以当事人间司法自治的方式弥补各种法规的不足。
  1.民法典的历史发展
  起源:法国民法典
  近代民法典可以追溯到1804年3月21日通过的《法国民法典》。法典除总则外,分为3编,《法国民法典》第一版封面共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包含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是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是物法,包含关于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的规定,实际上是关于在静态中的民事权利客体的规定。第三编称为“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编。
  发展:德国民法典

《德国民法典》是19世纪末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的时代产物。其因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贯彻资产阶级民法基本原则方面有所变化。
  2.我国民法典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
  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2019年12月23日,据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春耀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共7编,依次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则,共1260条。
  3.民法典对我们的影响
  《民法典》是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身处什么样的时代,面对什么样的社会矛盾,就需要什么样的能表达民族精神的立法。
  《民法典》是文化和立法自信的体现。在我国《民法典》出台之前,国际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民法典是《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我国民法典的出台,同样展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水平,只有在稳定发展的时代才能出台符合时代的法典。
  《民法典》的出台是全民参与的结果。民法典在编纂中通过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讨论人数和提出意见最多的是婚姻家庭编,可以说民法典的出台汇集了多方智慧,最能体现民众需求和社会需求。
  从纵向的人生轨迹看,《民法典》包含从未出世胎儿享有的权利,到成年后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合同,再到婚姻家庭生活和子女抚养,以及最后的死亡继承,一部法典,涵盖一生。
  从横向的人生活动看,《民法典》也涵盖了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人身关系、财产关系、合同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等,让每个自然人和组织都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下正常生活、生产。

《民法典》还明确规定私人的财产与国家、集体财产一样,受法律的平等保护。只要是自然人合法取得的财产,其地位与国家和集体的财产一样,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正是在鼓励每一个人去努力创造财富,法律会守护我们的私权利。